吳承恩云臺山寫《西游記》民間傳說------孫悟空定籍傲來國
《西游記》第一回,寫到孫悟空的國籍,說是在東勝神洲傲來國。怎么不叫這,不叫那,要叫"傲來國"呢?這里有個七拐八彎的傳說。
開初,吳承恩想把孫悟空安排在高麗國,然后讓美猴王嫌那高麗國地盤小,翻不下跟頭,就跑到中原大邦落了戶,這才遇見唐僧。吳承恩把這個設(shè)想告訴一位老朋友,老朋友搖頭說∶"不好,不好!高麗國和咱們國家只隔一條江,是鄰邦,處的不錯,你讓孫悟空嫌棄人家,人家看了你的書,能高興嗎?
吳承恩覺得有理,就讓孫悟空直接住在中原,起名叫"大漢國"。老朋友又搖搖頭說∶"不好,不好!前有西漢,后有東漢,還有蜀漢,后漢,漢人千千萬,唯獨沒有孫悟空。后人查史書,連個孫悟空的皮毛都沒有,不抱怨才怪哩。你寫的是神話故事,地名也好,國名也好,皆宜虛不宜實,最好讓人感覺到有點神奇味兒,'大漢國'這名子實而不虛,正而不奇,還是改一改為好。"
吳承恩想想,也對。揣摩了好多天,把"大漢國"改叫"猴兒國"。哪曉得這個國名字竟然惹出了一場風(fēng)波!原來,吳承恩有個習(xí)慣∶每寫出點什么,總要讀上幾遍,試一試拗不拗口,好不好聽。這天吳承恩寫好了"猴兒國"的名字,將胡子一捋,拉長音調(diào)試讀起來∶"猴兒……國。猴兒……國。"
正讀著,"咣"的一聲,房門挨人踢開了!吳承恩一看,是個賣肉的。這人叫侯二,做生意不規(guī)矩。有一回,吳承恩買他二斤肉,他曉得文墨之人不好意思較秤,一家伙扣了五兩!吳承恩老伴發(fā)覺少了,要去找,吳承恩說往后不買他的肉就是了,從此不再光顧侯二的肉攤。怎么侯二兇撲撲地闖進門來了?吳承恩覺得奇怪,笑著說∶"兄弟,請坐。"不坐!""兄弟,請用茶。""不渴!"吳承恩還是笑著問∶"兄弟,光臨寒舍,有何貴干哪?"侯二把眼一瞪說∶"我問你,為什么要罵我?"吳承恩莫名其妙,說∶"我沒有罵你呀!""沒罵?"侯二"哼"了一聲說∶"你一個勁罵我是龜,當我是聾子哪!"
吳承恩一聽,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。原來淮安人口音,國家的"國"讀 gui(龜),不讀 gu6(郭)。侯二路過吳承恩門口,聽走味了∶"侯二……龜","侯二……龜"。"哼!罵我是龜?還他娘王八蛋哩!"侯二心里有鬼,認定吳承恩是在罵他,就踢門進屋,找岔子吵鬧。
吳承恩再三解釋是"猴兒國",不是"侯二龜",是書里的國名。侯二大叫大嚷∶"胡扯,胡說,世上哪有什么猴兒國?分明是你買肉時沒占到便宜,躲在家里罵街。"硬是要把吳承恩拉到外面去講理。吳承恩氣得胡子直抖,多虧那位老朋友趕來,打圓場,好說歹說,才把侯二打發(fā)出去。
換個什么國名好呢?吳承恩接連設(shè)想了好幾十個國名,不是覺得不順耳,就是感到不神奇,有的呢又怕引起不三不四的人誤會,招來麻煩,弄得頭昏腦脹,急火燒心。及至來到云臺山,從一次見聞中得到靈感,才解了這個難題。
那是陽春三月,吳承恩從三元宮步行下山,要到山村小店里買點零用的東西。下得山來,只見村莊里桃花紅,楊柳綠,田地里麥苗青,菜花黃,天空中紫燕飛,喜鵲唱,滿眼都是春色春光。吳承恩一看鄉(xiāng)下景色很美,就想作詩,當即想好了兩句∶"人間春色好,第一是田莊。"正想吟誦吟誦,忽聽農(nóng)田里傳來農(nóng)民耕地打號子的聲音∶"噢……嘞!噢……嘞!"
號子聲嘹亮,悠揚,悅耳。吳承恩心里一動∶哎!"噢嘞"、"噢嘞",這不是滿好的國名嗎?他及時在山村里給那老朋友寫了封信,談自己的想法,征求意見。很快老朋友就回信說∶"好,好!這個名字好!一是出人意料,占個'奇'字;二是朗朗上口,占個'順'字;三是不沾名,不掛姓,誰都沒理由上門來胡鬧臺!"
這樣,吳承恩就把孫悟空的國籍敲定了。落筆之后,覺得"噢嘞"二字筆劃多了些,寫起來費事,又考慮到孫悟空天不怕,地不怕,性格的形成不會在溫順之邦,于是將"噢嘞"改為"傲來"。音調(diào)相似,意味不同,從此有了"傲來國"。
姜 威 搜集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