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云港東磊旅游景區(qū)
景區(qū)概況
連云港旅游景區(qū)東磊景區(qū)坐落在連云港海州區(qū)南云臺山系圍屏山中,海拔315.6米,緊靠云臺街道東磊村,其東為招崖山黃崖頂,南臨南島公路,西為萬年山,正南是鳳凰崖,北為金牛頂,面積約為9平方公里。
東磊景區(qū)以延福觀為中心,諸多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分布在延福觀周邊1800 畝區(qū)域內(nèi)。境內(nèi)有八百年樹齡的"中華玉蘭花王",怪石嶙峋的石海、生長茂盛的金鑲玉竹和道教圣地"延福觀"。
東磊自然景觀有五大特色∶一紅∶指東磊盛產(chǎn)櫻桃,由于群山環(huán)抱,土壤肥沃,氣候濕潤,成熟期比附近其他地方早,且品質優(yōu)異。每年小滿前后,樹叢間朱櫻點點,游人可以在彎彎山道上觀賞紅男綠女采摘櫻桃的佳景。二黃∶指滿山遍野的銀杏樹,每到秋天,滿山遍野,一片金黃。三藍;兩岸山巖壁立,林深草茂,水色碧藍。四白;每年清明節(jié)前后,千年古玉蘭花開,像瑞雪一樣堆滿枝頭。五黑∶指的是東磊塊塊山石錯落疊壓,前推后擁,素有石海之稱。
景點介紹
東磊景區(qū)---三磊石
三塊巨石,上中下交錯疊在一起,上闊下削,相互堆迭,形成一個高聳而壯偉的奇觀。說象形可以,說會意也可以,的的確確是一個"磊"石,猶如鶴立雞群,引人注目。臨近仰視,大有傾斜欲倒之勢,令人望而生畏。三磊石上鐫有"磊磊落落"、"重來東磊"等。
東磊景區(qū)---東磊龍?zhí)?br/>"龍?zhí)讹L雨"是云臺山二十四景之一,指的就是東磊龍?zhí)?。《云臺山志》〔清乾隆37年(1772年)編印〕對此就有形象地記載∶在四面陡峭的山壁下面有一個龍?zhí)?,深約二丈余,傳說有龍藏身之中。待暴風驟雨的時候頃刻之間天上的云彩與龍?zhí)毒拖噙B在一起了。并且潭內(nèi)先有吼聲出現(xiàn),居住在山中的山民們聽到吼聲,就知道大雨將要到來了。
東磊景區(qū)---東磊龍池
位于東磊景區(qū)龍?zhí)稘局?。池中碧波蕩漾,兩側山巖壁立,雨水季節(jié),瀑布高懸,如瑤池仙境。傳說這里是龍王的避難行宮,孫悟空三番五次大鬧東海龍宮,龍王想"打不過你還躲不過你嗎?躲到什么地方呢?經(jīng)一番調研,最終選在山清水秀的東磊。東磊距花果山僅十余里,為何要躲到孫猴子的眼皮底下?俗話說"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"。民諺有"龍池洗洗手,活到九十九"。
東磊景區(qū)---鏡潭
大家看到的這個水潭,水面平靜如鏡,水中兩岸山林倒映,我們將它稱為鏡潭。鏡潭上方原本是修建于上個世紀 60年代的水壩,準備將水壩里的水通過管道送到發(fā)電機房,再利用水的高差勢能來發(fā)電。沒想到幾十年后卻為景區(qū)添了一個景點。
東磊景區(qū)---東磊石海
東磊石海是上萬年前強烈地質運動形成的天然奇觀,也是東磊景區(qū)的主要特色。滿山遍野無數(shù)巨石密布于山坡,如波似濤,連綿起伏。山上的每塊石頭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。石海中的怪石大都與《西游記》有關,比如∶哮天犬所變化的神犬石,憨態(tài)可掬的八戒崖等,可以說是《西游記》人物的王國。
東磊景區(qū)---石海峰
一塊巨石上刻有"石海"兩字,為懷素草書。石海名稱由來,據(jù)《云臺山志》記載,中國有四海∶四川峨眉山云海,貴州鎮(zhèn)安寺樹海,杭州西溪花海,連云港東磊石海。清朝文人謝元淮詩∶"海水高如山,山石多于海,磊阿各爭奇,是名為東磊。"石海中巖石錯落疊壓,形成無數(shù)石洞,外險中虛,孔穴相通,別有洞天。
東磊景區(qū)---延福觀
延福觀是道教寺廟。門的上方石刻牌匾"敕賜護國延福觀",為明朝天啟六年(1626年)朝廷所立。根據(jù)道教起源、民間傳說、石刻牌匾和觀內(nèi)生長的玉蘭花王(800多年樹齡)及其他古木綜合推測,延福觀起源于漢朝,興盛于唐宋,敕封于明朝。清光緒十九年(1893年)的《重修延福觀碑記》記載,延福觀"講殿疊起,房廡連屬,丹檻炫目",可見當年的規(guī)模和氣勢。觀內(nèi)供奉之神為三官大帝,相傳天地水三官大帝是三圣堯舜禹的化身。明代曾任翰林院編修的夏曰瑚有一副對聯(lián)∶"海上蓬瀛此為一座,山中宰相今得三公。"
東磊景區(qū)---玉蘭花王
玉蘭花王是連云港東磊景區(qū)的標志性景點之一。沿圍屏山有4株古玉蘭樹,其中一株高17.2 米,樹圍3.36米;—株高17.6米,樹圍2.39米,樹齡均在800年以上,樹齡、樹高、樹圍均為中國玉蘭之最。每年清明前后,繁花盛開,清香迷人,文人贊其為"玉蘭仙人"。清代兩江總督陶澎贊曰"奇石似人花下立,仙人如鶴竹間來"。2005年發(fā)行的《玉蘭花》特種紀念郵票,第一張就是東磊玉蘭花王。白玉蘭為連云港市市花(市樹銀杏樹)。
東磊景區(qū)---金鑲玉竹
詳見花果山景區(qū)"金鑲玉竹"欄目。
東磊景區(qū)---小蓬萊題刻
東磊景區(qū)延福觀后的圍屏山懸崖峭壁如斧劈刀削,留有歷代達官顯貴、文人墨客題刻數(shù)十處,其中著名的"小蓬萊"、"群仙聚會"、"仙家樂境"等。據(jù)考證,這里就是李汝珍《鏡花緣》中"小蓬萊"創(chuàng)作背景地,書中唐敖、唐閨臣等人從小蓬萊升入天庭成為神仙。
知識擴展
《鏡花緣》的地理原型
被魯迅先生稱為"論學說藝,數(shù)典談經(jīng),連篇累牘而不能自已"的《鏡花緣》,是清代長期居住在連云港市板浦鎮(zhèn)的直隸大興人李汝珍嘔心瀝血30余載,創(chuàng)作而成的古典長篇小說。
李汝珍,字松石,號松石道人,生于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,卒于道光十年(1830年)。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李汝珍的兄長李汝璜赴板浦任鹽課司大使,年方 20 的李汝珍隨兄長到此,居住在鎮(zhèn)東的鹽運分司衙門后院西廂房里。
由于李汝珍在板浦"久作寓公",所以《鏡花緣》中充滿了海屬地區(qū)的方言土語和風物民情,處處打上古海州、板浦、云臺山的烙印,有著濃郁的海屬鄉(xiāng)土氣息,簡直就是一部古海州地區(qū)社會民俗志。
《鏡花緣》中,幾乎有一半的篇幅是描寫秀才唐敖、商人林之洋、船老大多九公和唐小山等人的幾次海上旅游生活。書中描寫林之洋等人所到之處,總是把船靠岸,或停在山腳,再就是收口,全書竟然沒有一個"港"字。原因就是因為李汝珍生活的時代,海州地帶雖有古港,但卻只稱"口",所以林之洋們也只好"收口"。至于船進港靠岸為什么不叫進口,而叫收口,乃是海州灣漁民風俗禁忌所致。直至今日,漁民們還是用收口、收港、收岸,而不用進(入)口、進(入)港來稱呼。
連云港云臺山東磊是李汝珍《鏡花緣》中描繪自然風情的主要參照地?!剁R花緣》中的小蓬萊是個神仙境地,是由人間步入天庭的門徑。在東磊延福觀后有"石門玉女"景點,石門是一條東西向的巖層裂隙,猶如大山開了一扇門。石門中泉水爭流,叮咚成韻,謂之"焦石鳴琴",刻勒于石門之上。石門之西,有石刻"小蓬萊"等多處題刻。更妙的是,東磊"小蓬萊"刻石的書法體勢竟然和清代版書《鏡花緣》繡像上的"小蓬萊"完全一致。
連云港景區(qū)東磊的主廟延福觀是道家的香火勝地,清《嘉慶海州直隸州志》載∶"云臺道觀以此為盛。"李汝珍在《鏡花緣》中一再自稱是老子之后裔,不能不說和延福觀有淵源。
延福觀右下方的鏡石也和《鏡花緣》關聯(lián)甚緊。鏡石約五六尺大小,石面平整,布滿云母礦脈。每當旭日東升,鏡石便反射晶瑩,流光溢彩,好像真正的古鏡。《鏡花緣》是書名,寓意有"鏡花水月",書中小蓬萊帶,還有鏡花嶺、鏡花冢、水月村等,這是不是當年李汝珍由鏡石而引起的聯(lián)想呢?
東磊附近的漁灣古時是一個漁村碼頭,山腳下常年停舶漁舟。李汝珍久寓板浦,不僅對這里的山川名勝很熟悉,還多次和親友出海航行。他肯定有過在漁灣碼頭出海收口的經(jīng)歷,這使他或多或少地在實踐中獲得了一些在海上航行的體會和知識。同時,漁灣之澗為云臺山諸澗之冠,澗深水湍,秋冬不涸,也可與《鏡花緣》中關于澗溝的描述相映照。還有,云臺山一帶的食貨物產(chǎn)、飛禽走獸、水利設施,許多都在《鏡花緣》中得到了生動的描寫。據(jù)說李汝珍是個有心人,在聽到人們傳說的奇聞軼事時,隨即用筆記下,就像《聊齋志異》作者蒲松齡和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狀》的吳研人那樣,著意于素材的收集,然后經(jīng)過思考、剔選、渲染、夸大、發(fā)揮,融入到創(chuàng)作中去。
正是和海州云臺山結下的不解之緣,才使李汝珍這位"于學無所不窺"的才子,"另具一副手眼,另出一種筆墨",創(chuàng)作出"無一字拾他人牙慧,無一處落前人窠臼",不同于寫歷史上重大政治、軍事斗爭的《三國演義》、《水滸傳》,不同于寫家庭、婚姻、愛情的《紅樓夢》、《金瓶梅》,不同于寫仙佛神妖的《西游記》、《封神演義》,不同于頌揚清官和武俠的《俠公案》、《三俠五義》的獨特奇書《鏡花緣》。